性別、音樂、文學、翻譯、動漫、電影、後殖民主義、東方主義、女性主義、文化翻譯、科技文化、流行文化;多語言角度的文化研究,從台灣觀世界;跨藝術、跨文類的文化研究……

按此繼續閱讀研究簡介


工作坊紀錄:《哭泣的玫瑰》:歌手莎麗娜(Selena)魂斷烏托邦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張貼者: Transformax
《哭泣的玫瑰》:歌手莎麗娜(Selena)魂斷烏托邦
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張淑英

內容摘要:

《哭泣的玫瑰》這部電影是奇哥那/娜(chicano/a)導演納瓦(Gregory Nava)1997年的作品,描述被譽為墨西哥瑪丹娜的歌手莎麗娜(Selena)從成名乃至殞落,二十三年短暫而戲劇性的一生。


奇哥那/娜(chicano/a)一詞在1940年代時代指的是居住在美國南加州的墨西哥人,他們封閉於凝聚性強,既不想當墨西哥人亦不願(或無法)融入美國社會。1960年代的奇哥那運動由墨西哥帶頭,呼應拉丁美洲知識分子的崛起。關於奇哥那/娜(chicano/a)的電影此時期的特色是『反好萊塢主流』,其發展可再分為三階段:

  • 1969-1976 紀錄片為主,呈現去殖民意識,自我意識覺醒及文化認同,披露受壓迫面向
  • 1977 長片
  • 1980年代末至今不再強調奇哥那的受迫或反抗,影片也不再只用西班牙文呈現,而更強調描繪人物特質


導演納瓦為墨裔美籍第三代移民,父親是墨西哥人,母親來自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區,祖先在1880年代便移居美墨邊境城市聖地牙哥。從納瓦1983年的作品《北方》到這部反映奇哥那電影第三階段的《哭泣的玫瑰》,導演從堅持西班牙語發音到接受英文發音,可以看出身為一拉丁裔美國人,從邊緣到核心的身分與心境轉變。

《哭泣的玫瑰》中的女主角莎麗娜(Selena)1971年出生於德州,三歲開始唱歌,九歲開始表演。相較於母親只希望一家人安穩地相守,父親一方面識出女兒的唱歌天分,另方面也為一圓自己年少時的夢想,將子女組成走唱樂團。1992年莎麗娜與相識四年的吉他手Chris Pérez 公證結婚,起初父親難以接受,之後才取得其諒解。同年莎麗娜出版的第三張專輯《走進我的世界》中的一曲《像花一樣》(Como la flor)在墨西哥一炮而紅。隔年她的現場演唱專輯Selena Live獲得葛萊美獎的肯定。正當莎麗娜要開始唱屬於自己的歌時,卻在1995年疑似因金錢糾紛遭到歌友會會長Yolanda Saldívar槍殺,在芳齡23之際香消玉殞。父親為了讓女兒的不朽能夠流傳,1997年出資讓納瓦導演拍攝這部電影。

本片中從飾演莎麗娜的父親的幾段話很能呈現奇哥那的離散心境。例如「當一位墨裔美國人是艱辛的事。如果你英語講不夠標準,盎格魯人踩在你頭上; 如果你西班牙語講得不夠好,墨西哥人不理你。我們必須比任何人加倍完美。」以及對起初不願也沒興趣唱西班牙文歌曲的小莎麗娜,父親這麼說:「可是內心深處妳也是墨西哥人,那是一件美好的事。如果妳不知道妳是誰,妳什麼也不是。」這種『離上帝那麼遠,離美國那麼近』的鄉愁和疏離感慨就像是一個結無限大地延伸 (∞)。



一、(恬儀老師)新世代的墨籍美國人似乎是比較不同的。近五年來有沒有處理墨西哥裔議題又的新影片?
(淑英老師回應)拉丁的這段移民歷程,只要北方(美國)和後院(拉丁美洲)的距離沒有縮短,這樣的移民故事還是會繼續上演。另一方面,新題材和新導演也相繼發展出一片天,近期例如2006年由墨西哥跟西班牙聯合製作的奇幻電影《羊男的迷宮》,美籍墨西哥裔導演雖然融入主流市場,仍在片中加入自己民族特色。

二、(勇超老師)相較於直接在拉丁世界揚名再回美國的,Selena在音樂中的墨西哥身分意識認同是怎麼樣的?這之中有沒有一種混搭性?對Selena自我建構過程感到好奇。
(淑英老師回應)因為Selena的生命歷程太短,才23歲就去世了。基本上她是希望圓爸爸的夢,但唱自己的歌,但最後只錄成四首英文歌,正當有人要替她寫自己的歌時,就去世了。女主角十幾歲就成名,到二十幾歲香消玉殞的這段過程,基本上唱的歌是來自父親的stereotype以及墨西哥人愛聽的民謠等歌曲,以及改良版的墨西哥鄉村歌謠或走唱團體的曲風如ranchera, mariachi。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