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音樂、文學、翻譯、動漫、電影、後殖民主義、東方主義、女性主義、文化翻譯、科技文化、流行文化;多語言角度的文化研究,從台灣觀世界;跨藝術、跨文類的文化研究……

按此繼續閱讀研究簡介


工作坊紀錄:德國作家卡敘尼茨《中國鑼》中的亞洲元素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張貼者: Transformax
德國作家卡敘尼茨《中國鑼》中的亞洲元素
台大外文系助理教授林倩君

論壇側記:

德國乃至於西方文學界中東方元素納入的彰顯,始於歌德的《西東詩集》。同時歌德亦接觸了不少中國詩歌、散文、小說﹐並受到其的感染及影響。
二十世紀德語文學中東方亞洲元素的再度流行與一戰前後德國的政治和經濟形勢不無關係, 伴隨社會工業化的過程而來的是對個體生活環境的擠壓和限制,於此境況下,許多德國文人、作家們則選擇逃離社會現實,開始研讀東方的經典,此時研習的焦點不再僅限於文學領域,而是東方(中國、印度)的哲學與宗教精神,如對佛學和道家思想的研究與詮釋,並將其視為他們的精神避難所。著名漢學家魏禮賢之《道德經》的翻譯,融入道家思想理念的作品如德布林的小說《王倫三躍》及赫塞的小說《悉達塔求道記》均出自此一時期。

自從尼采以降,社會強調實現個人的生命價值。快速的生活步調與知識的快速更新卻造成生活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惶恐不安。再加上戰爭的結果,亦使得西方的文人學者從對藝術及詩之美的追求,開始轉移到對人生命本身的關注。卡敘尼茨的《中國鑼》正是體現此一關注的重要代表作。

德國女作家卡敘尼茨是一位以觀察敏銳及描寫入微見長的作家,曾被封以『測震儀』的美稱,她的著作以詩歌、散文和小說為主,常表達了對社會和人性的關懷。《中國鑼》以代表中國意象的鑼作為小說的名稱和敘事的中心,故事敘述了一個年輕且前途似錦的音樂家在一場關鍵性的表演中,卻無法敲響鑼,以完成他的演出任務,並以此事件做為本小說書寫的核心。鑼是中國文化中最常使用的樂器之一,亦是西方讀者較為熟悉的中國樂器。研究中經由對鑼的使用功能的溯源、小說中所安排之相關的禪學意象以及主人翁之意識與此意象的交互作用,來探討和分析了主人翁追隨自己的內在意志,決定當個自在的生活藝術家,進而離開了樂團成為了街頭藝人的行為。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