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音樂、文學、翻譯、動漫、電影、後殖民主義、東方主義、女性主義、文化翻譯、科技文化、流行文化;多語言角度的文化研究,從台灣觀世界;跨藝術、跨文類的文化研究……

按此繼續閱讀研究簡介


工作坊紀錄:流行文化的全球化與在地化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張貼者: Transformax
神遊電音:第三空間與電音三太子的文化想像
臺灣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廖勇超

《鋼鍊》與鍊金思想的在地化及御宅文化全球化
臺灣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趙恬儀

憧憬與變異的南方:殖民地的光與風與夢
臺灣大學臺文所助理教授張文薰

論壇側記:

「跨文化與跨媒材的轉譯研究工作坊」十二月二十一日假臺灣大學舊總圖外文系會議室召開,其中,第二場次,由台大外文系廖勇超教授、趙恬儀教授,以及台大台文所張文薰教授所主持之論壇,主題為「流行文化與在地化」。


論壇伊始,由張文薰教授進行「憧憬與變異的南方:殖民地的光與風與夢」之報告。張文薰說明其問題意識根源,係觀察文學發展進程上時間較遲的地域,其小說文本與小說家在外來影響之下可能產生的問題與局限,藉由文本對照分析,可歸整出某些地域性特質。在藉由互文性、翻譯理論與讀者反應論等方法論參照使用下,先從中島敦(1909-1942)與R.L.Stevenson(1850-1894)之間「附靈」關係作出發,反思臺灣當代小說與日本文學之互文性,探究臺灣文學文本生成之性格與情境,提出臺灣創作者將互文文本之敘事情節,等同於其作者的親身經歷,而形成之混同擬效現象。如邱妙津於其《鱷魚手記》頻繁引用《挪威的森林》之故事情節、文字修辭的同時,其實亦疊合村上文本中所內化之資本主義結構及其男性中心思想。村上文本以一甜美感傷之回憶結構,復藉由翻譯文本中詞彙營造之陰柔、憂鬱特質,提供年輕讀者在一世俗化與社會化過程中純真依舊之閱讀想像。在「附靈」於《挪威的森林》與村上春樹作家的作用下,使《鱷魚手記》雖是女同志面對性向而自苦的文本,這樣的互文關係卻引領文本軸心往男性中心主義立場附攏,甚至使敘述者的立場崩解。此外,張文薰亦討論駱以軍長篇小說《遣悲懷》透過與邱妙津亡靈展開敘述欲望,以及駱氏《降生十二星座》等相關文本,去挖掘處於後殖民與全球化潮流下,臺灣當代文學之核心命題。

接續,係趙恬儀教授談論關乎「《鋼鍊》與鍊金思想的在地化與御宅文化全球化」之議題。趙恬儀教授先以《鋼鍊》影片帶領在場聽眾透過圖騰、動畫效果進入《鋼鍊》世界,接續回顧西方鍊金術的歷史背景以及相關誤讀情況,探討《鋼鍊》中的鍊金相關問題,如「一為全,全為一」、「等價交換」、「人體鍊成」等話語如何進入臺灣《鋼鍊》讀者閱讀脈絡,以及讀者回應當中的在地化與全球化議題。趙教授遂以網路部落格以及臺灣ACG論壇之討論文章為樣本分析,指出臺灣《鋼鍊》迷的迴響幾乎未見本土文化意識之呈現,而較偏向展現個人現代日常生活之經驗,而此經驗與在地臺灣似乎沒有直接關聯。趙教授解釋,箇中原因其一係日本外銷動漫商品之無國界特質,乃先行抽離濃烈之日本要素以利全球化,其二係御宅文化本身即反映出無國界以及抽離現實世界之現象等諸多可能。趙教授亦藉此研究提出相關反思,並企圖尋求與研究預設落空之解答,如:自己當初在從事研究時,看待御宅族的視角,是否受限於文化研究者的學術訓練,甚至是出於學院精英與優越感等心態?在未來研究的展望方面,趙教授希望能進一步探究在地文化如何成為議題之潛力,以及如何透過深入探究阿宅共和國之文化特色,藉由結合跨媒體方法、參與觀察法與田野式草根研究,嘗試產學合作等方式去重新追問,何以在研究結果在地化與全球化產生斷裂等面向。

論壇最後,廖勇超教授「神遊電音:第三空間與電音三太子的文化想像」以當前臺灣社會流行之電音三太子為考察對象,透過三太子所具備臺灣宗教文化之神聖性意義與全球流行次文化之位置,亟欲在當前國族主義將電音三太子之本質化、連結臺灣意識之現象中,提出第三空間場域裡,電音三太子之表演委實具有「出神」與「恍神」之可能,並以此逸離國族論述框架之收編。電音三太子於2009年高雄世運以騎著摩托車酷炫進場掀起話題,其文化雜種之形式特質漸次在日後媒體報導與臺北聽障奧運開辦,轉升成為島內國族想像之結合。電音三太子在島內擁有本土象徵之特質,具備用以南北、藍綠分庭抗禮之潛力,卻在島外三太子卻成為代表台灣民主政體文化符碼之特殊現象。廖教授隨後且以參與2010年新營太子宮主辦「第一屆全國電音三太子競技邀請賽」之田野,製作、播放達二十餘分鐘之精彩影片,藉由陣頭團主、表演者之訪談,排練側錄、競賽現場枝花絮,帶領與會人士重返全台最富盛名之新營太子宮,為本場次論壇掀起高潮。

張貼留言